一、农村骨干教师能力提升培训

1.农村骨干教师分层分类培训。按照“分层分类、分段分科、一体设计、递进发展”的思路,聚焦不同学段、不同发展阶段、不同学科、不同类型骨干教师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,从发展目标、培训内容、实施流程、绩效评价等方面进行分阶段、递进式、一体化设计,开展分层分类培训,促进骨干教师持续提升。

以“国培计划”相关项目实施指南为依据,进一步规范项目设计与实施。建立健全教师需求导向的项目设置机制,将教师需求调研与分析作为项目规划设计的必备环节。科学设置项目周期,根据需要开展3至5年的长周期培训和持续跟进、不断深化的进阶性深度研修。优化培训内容,按照强师德、厚基础、重实践、促创新思路,强化思想政治、师德师风等通识课程设置。针对不同发展阶段骨干教师特点与需求,分层设置针对性培训内容。细化培训实施流程,重点做好诊断示范和研课磨课等关键环节,综合运用集中培训、在线培训、跟岗实践、送教下乡、导师带教、工作坊等培训形式,提升培训针对性与实效性,促进骨干教师专业发展,成长为学校和区域教育教学带头人。

2.自主学习模式试点研修。遴选部分具有积极性和基础条件的项目县开展教师自主选学试点。构建“教师申报、能力诊断、菜单选课、教师选学、校本研修、应用实践、考核评价”于一体的选学流程,教师按需选项目、选机构、选课程、选方式。综合运用案例式、探究式、情景式、演练式等灵活的学习方式,增强自主选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。加强选学平台建设,丰富课程资源,建立教师专业发展电子档案和培训学分银行,探索形成规范化、专业化、常态化的自主选学模式。遴选具备基础的项目区县开展教师培训整校研修模式改革探索,构建以校为本混合培训新模式,建立专家指导、骨干带动、教师选学、团队互助的研修共同体。

二、重点区域领域帮扶培训

1.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培训。以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其辖区内乡村小规模学校、乡镇寄宿制学校为重点,加强省级统筹,建立发达区县和重点帮扶县,师范院校、优质学校和乡村小规模学校、乡镇寄宿制学校相对固定的对口帮扶关系,持续开展“一对一”精准帮扶培训。以靶向诊断、精准发力、整体提升为原则,聚焦重点帮扶县及其中小学校的发展瓶颈和培训需求,因地制宜、一校一策,细化帮扶培训方案。健全协同发展机制,统筹培训规划、团队组建、项目实施、绩效评价。通过“人员互派、送教上门、联合教研、工作坊研修”等方式开展协同培训,区县、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互访互派,定期开展线上联合研修与线下协同教研等活动。组织省市级优质基地和名师团队,每年定期深入乡村学校,对学校发展进行针对性指导,对乡村教师进行个别化跟踪指导。支持重点帮扶县培训能力建设,帮助当地打造一支教师培训团队,建设一批教师发展基地学校,开发一批本地培训课程资源。

2.边远艰苦民族地区幼儿园顶岗支教培训。针对边远艰苦民族地区基本保教能力提升困难的农村幼儿园教师,遴选高等学校、市县级教师发展机构和优质幼儿园协同承担,组织高年级师范生顶岗支教,置换出幼儿园教师,开展院校集中研修、线上一对一学习指导、幼儿园“影子教师”跟岗实践、返岗培训实践,提升边远艰苦民族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保教能力。

三、市县教师培训团队研修

遴选市县级教师发展机构负责人、承担培训任务的中小学、幼儿园骨干教师、教研员,开展制度建设、教学研究、专业指导、组织实施、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专项培训,全面提升骨干教师、教研员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培训能力,打造一支“用得上、干得好”的市县级教师培训团队。

四、农村校园长领导力培训

1.骨干校园长提升研修。遴选办学思想端正、工作进取心强、能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校园长,依据不同学段校园长专业标准要求,以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政策,提高推进学校改革发展、组织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重点,着重提升校园长的战略思维能力、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,培养一批实施素质教育、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带头人。

2.中小学党组织书记研修。遴选思想政治素质好、党建工作经验丰富、能发挥骨干带头作用的学校党组织书记,围绕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,以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,加强对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的建设管理,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内容,进行集中培训。

五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

1.学校管理团队信息化领导力提升培训。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规划和校本研修规划为核心任务,通过工作坊混合式研修,提升学校管理团队的政策理解能力和规划设计能力,有效支持能力提升工程2.0的整校推进。在能力提升工程2.0的实施后期及完成之后,聚焦管理团队的创新实践能力,围绕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规划落实和执行,以学校发展的实践证据为评估线索,提升管理团队的领导实施和组织评价能力,深化巩固能力提升工程2.0实施成果。

2.学科骨干教师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提升培训。遴选各学科骨干教师,切实做好整校推进和校本应用考核。同时,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式课例研磨、专家指导等方式,打磨优秀案例,提炼应用成果,形成可迁移、可辐射的优质案例资源;帮助骨干教师深化对教育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理解,扩大信息技术应用范围,形成常态化应用的意识,进一步尝试和探索不同环境下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创新的实践案例,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,形成持续发展的机制。

3.培训团队信息技术应用指导能力提升培训。以区域能力提升工程的高成效落地为核心任务,通过工作坊混合式研修,提升培训团队的政策理解能力和培训指导能力,有效支持学校推进能力提升工程。在能力提升工程2.0的实施后期及完成之后,聚焦指导团队的信息化学科教学指导能力,巩固和发展能力提升工程2.0的实施成果,通过学科案例打磨和信息化教学模式提取,扩大成果的辐射和影响范围。